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欧洲

美欲严管核心技术出口 中国需做好最坏准备

2018年11月21日 18:47 稿件来源:参考消息网

【字体:↑ 大 ↓ 小

  核心提示:综合来看,一旦美国按照这一名录开展严格的出口限制,他国将无法获得美国的先进科技产品,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扩散速度将被大幅放缓。中国需要在集中攻关关键零部件和完善基础科研体系建设中做好平衡,打好科技产业的“地基”,形成一个独立自主、富有竞争力的科研生态圈。

  参考消息网11月21日报道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9日,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安全局低调公布了针对关键新兴基础技术的出口管制框架意见,向美国国内业界征集反馈。根据该文件,美将把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14个领域的产品及技术纳入出口管制目录,实施严格监管和审查。此事引起美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被视为美国政府对尖端科技采取保护政策的又一标志性事件。

  全面覆盖下一轮科技革命核心技术领域

  该框架的基础是美国国会2018年捆绑《国防授权法》通过的《出口管制改革法案》。根据这一法案,商务部有权批准针对涉及敏感商品和技术的出口管制,扩大美国出口管制目录。工业安全局此份框架意见是商务部落实该法的具体步骤。在1个月的征求意见期结束后,商务部将推出最终版的管制目录。

  当前意见稿中包含的14个领域的产品几乎全面覆盖了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其中,人工智能领域包括当今人工智能领域全部的主流算法、模型和基础硬件技术。在量子计算领域,清单包括量子计算、量子加密和量子传感,覆盖该领域的主要应用技术。3D打印、机器人、先进材料、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等前沿技术也位列其中。除此之外,商务部对于高超音速动力学、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也没有放过。

  综合来看,一旦美国按照这一名录开展严格的出口限制,他国将无法获得美国的先进科技产品,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扩散速度将被大幅放缓。

  新管制框架损人不利己,很难全部实施

  由于该框架直接影响美国庞大科技产业的切身利益,将遭遇国内激烈反弹。从美国商务部的初衷看,公布该框架的主要意义在于开启与美国产业界的协商互动,共同完善框架内容。因此,当前框架名单所包含范围过于广泛,缺乏具体内容。

  新管制措施也将引发美国主要盟友的施压和批评。新措施的目的是保持美国在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而非出于国家安全原因,这意味着欧洲、日本等不受美国传统出口管制限制的国家也在新措施管辖之内。欧洲和日本在科技方面与美国捆绑较深,一些美国公司将海外总部、研发中心或数据处理中心设在美国境外,其正常业务将受到严重冲击。欧洲、日本的一些科技公司以美国技术和系统为基础,并与美国高科技产业形成互补关系,该措施既不利于这些日欧企业延续业务,也会影响美国本土的科技创新能力。

  从美方所列出的评估标准看,新管制框架最终可能会有以下调整:第一,受到限制的技术领域会得到进一步细化,美方会在人工智能、3D打印等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前加入限定条件或限定领域,如具备全球领先水平的人工智能技术,具备某具体精度的3D打印技术等,并根据技术发展随时调整限定条件。之前美国针对芯片、超级计算机等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也采取类似管制方式。第二,缩小受管制目标国范围,同时强化技术再出口限制。美方并不希望这一新措施影响美国的“海外科技研发生态圈”,因此将对一些与美国关系密切的盟友适度放宽,但美国将采取更严格的再出口限制,阻止相关技术流向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第三,侧重于生产设备而非消费性产品。美国仍然看重海外市场,不可能“倒洗澡水的时候把孩子也一起倒掉”,因此,美国的最终限制对象仍然将侧重于具有生产能力的基础性设备与技术。

  美管制大网层层铺开 中国需做好最坏准备

  保护美国科技领先地位和战略性科技资源已经成为特朗普政府的重大国家安全关切之一,此次丰富出口管制名单是保护美国科技的步骤之一。在此之前,美国已通过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改革法案,重点加强对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海外投资审查。美国执法部门也同期加强了对于知识产权侵犯、商业窃密、违反保密规定等行为的打击力度。虽然美国没有明说,但各界都清楚中国是美国系列措施的主要针对对象。

  此次出口管制改革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影响中美两国之间的科技产品贸易,但从中长期来看,美国正在逐步减少中国“接触”美国先进技术的渠道,寻求将中国科技发展水平限制在与美国保持代差的水平之上。这不仅意味着中国的关键科技产业链面临着美方胁迫的风险,也意味着美国正在寻求与中国科技产业链的某种脱钩,寻找新的产业合作伙伴。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所面临的不仅是关键零部件断供或短缺的风险,也可能面临着美国不再允许中国使用其科研开发平台的风险。中国需要在集中攻关关键零部件和完善基础科研体系建设中做好平衡,打好科技产业的“地基”,形成一个独立自主、富有竞争力的科研生态圈。(文/李峥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学者)

【编辑:陆波】
要闻回顾
+more
精彩图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