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这群“九零后”犹如光亮指引方向

2021年06月03日 15:36 稿件来源:北京晚报

【字体:↑ 大 ↓ 小

  98岁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99岁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王希季、刚刚度过100周岁生日的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获得者许渊冲、102岁的《呼啸山庄》译者杨苡、106岁的《让子弹飞》原著作家马识途……很难想象这些国宝级大师学者们能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里,亲口讲述同一段青春往事,而纪录电影《九零后》做到了。它的价值,不仅仅是16位百岁老人的智慧集合,更是那个群星闪耀的时代所留给后人的恒久不灭的精神之光。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与传奇,不少影视作品也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过这段历史。《九零后》的呈现方式比较直接,通过16位联大学子讲述其个人生命的成长故事,从而勾勒出西南联大的历史变迁。这样的角度固然不够全面,却是生动鲜活的。尤其是在大银幕上看到这些白发苍苍的老人讲述他们的青春岁月时,很难不让人动容,同时更生发出一种紧迫感。再不记录,恐怕会留下很多遗憾。有报道称,影片创作期间就有3位拍摄对象相继离世,这些“抢救式”的拍摄也为那段历史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档案。

  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总显得沉重、严肃,但个性化的口述方式让《九零后》充满了有趣的小细节。于是我们知道,邓稼先有一张娃娃脸,特别喜欢缠着同学讲故事,而他自己讲的永远是近代物理学家的故事;许渊冲在提起已经故去的老同学巫宁坤时,依然充满孩子气的胜负欲,“我法文90分,他才考70几分”;杨苡回忆起和同窗赵瑞蕻的恋爱故事,直言“他的追法跟人家不太一样”;汪曾祺替学弟写作文,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被老师表扬,“比汪曾祺写得还好”;联大的国文课名师荟萃,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等轮流授课,但杨振宁却评价,“不是一个人教,太不系统化。”原来,这些先生们在大学时代也会吐槽老师,也会抱怨宿舍条件差,也要每天去图书馆占座,也在课余约女同学看电影……浓浓的烟火气,让历史变得真实可触。

  西南联大与抗战相始终,仅存续8年,却影响中国长达80余年,先后培养出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获得者、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2位院士和100多位人文大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群星闪耀的西南联大呢?《九零后》给出了最关键的答案——抗战。抗日战争的爆发,让北大、清华、南开不得不一路“流浪”到长沙,“流浪”到昆明。更让这一批年轻人爆发出了强烈的求学报国之心。在可能亡国的极端时刻,他们有的选择参军奔赴战场,有的选择学工以实现强国之梦,有的则在心里埋下了一辈子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坚定理想。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邓稼先,他在关键时刻回到祖国,为了中国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数十年,这样的奉献精神正是根植于西南联大。

  看《九零后》很容易让人想到当下的时代与青年。如今,物质条件改善了,国家强盛了,但青年一代仍不得不面对各种生活压力、常常陷入迷茫时刻。这部电影犹如一道光,可以鼓舞人心,为我们指引人生的方向。100岁的许渊冲,仍然在电脑前“码字”;106岁的马识途,仍想要“为社会做一点好事”;102岁的杨苡,仍信奉“每一天一定要做得最好”……他们的自律与激情,隔着银幕也能让人热血沸腾。(本报记者 李俐)

【编辑:应永凤】
要闻回顾
+more
精彩图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