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娱乐

脱口秀节目流行折射年青一代变化

2021年09月17日 16:21 稿件来源:中国文化报

【字体:↑ 大 ↓ 小

  随着《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节目的热播,一方面脱口秀这种口头语言幽默的喜剧形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脱口秀演员的知名度也大大增加;另一方面,人们对脱口秀节目的语言风格、幽默尺度、议题内容、价值观念等,往往喜好和偏向各异,赞美与批评齐飞,说好者众多,非议也不少。应该说,在如今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知识水平、社会身份、教育程度、经济条件和生活条件千差万别的现实中,对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个节目,出现争议和异议实在太正常不过了。只要不是剑拔弩张、党同伐异,这种争议恰恰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人们不需要众口一词,节目也不能千篇一律,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有的结果。

  给舶来的瓶子装上本土的酒

  脱口秀这种节目形态是舶来品,在中国,大多数喜剧文化作为亚文化存在于市井小巷、街谈巷议之中,某些穿街走巷的民间戏曲,也保留了一些口语喜剧的元素。喜剧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容易,从当年冯小刚的贺岁片到开心麻花的作品,也包括“吐槽”和“脱口秀”。但时代毕竟在变化,如今,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间、更多的心情、更多的自信,可以容纳与人为善的幽默、讽刺、调侃,人们甚至需要用这种“最低限度伤害”的方式排遣生活和精神上的郁闷,表达对社会中、生活中种种不爽现象的解构,从而让自己的心情变得正面,让压抑的情绪得到有效释放。这也是《脱口秀大会》能够做到第四季、能够得到那么多人关注的重要原因。

  脱口秀表达的是生活态度

  本季节目,《脱口秀大会》有些新的变化。嘉宾台上有来自不同行业、从事不同职业、拥有不同背景的跨界选手加入,参会者除了一些大家熟悉和不熟悉的脱口秀职业演员以外,还有许多来自各行各业的跨界脱口秀选手,甚至有李诞在大街上“偶遇”的交通警察。当然,大多数脱口秀专业演员也是从业余中转过来的,毕竟艺术院校并没有脱口秀专业的科班学生。“每个人都能做5分钟脱口秀演员”,表面看来似乎是个口号,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人人都能用几分钟把别人逗笑、让自己快乐,那生活可以减少多少不必要的烦恼和忧愁?我特别喜欢脱口秀节目的地方,就在于它传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敲打但不打倒,批评但不批判,讽刺但不否定,即便是杨笠对男性“普信”的评价,也是刺到为止、见好就收。所以,无论人们是否同意他们的种种观点,这种态度还是积极有益的。世界上的许多事情,既然有差别,就不会有完全的同一。说说笑笑、打打闹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合则多看、不合则散,这原本应该是文明社会应有之义,不必勉强求同,大可坚持存异。

  生活才是脱口秀的幽默之源

  虽然网络上各种偏激的言论不少,有时貌似气势汹汹,其实看看人们周边的同事、同学、亲人、朋友,大部分还是对喜剧、对段子、对讽刺接受而且容忍的。人们聚在一起,相互开玩笑,让开心不开心的事被笑声化解,已经是生活常态。特别是年轻人,开不起玩笑、说不得笑话的人越来越少。这次东京奥运会,从拿到第一块金牌的杨倩开始,这些“00后”胜败不惊、谈笑风生,这是多么健康的心态。

  所以,《脱口秀大会》反映的其实是社会的这种改变:人们可以轻松地谈论各种社会话题、生活话题,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男女性别差异、躺平、内卷、父母关系、异性朋友、办公室文化、心理健康……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大都可以成为脱口秀的题材。相比以往,《脱口秀大会》第四季有意识地进行了“生活化”升级,这也是《脱口秀大会》题材上的转向:紧扣生活主题,聚焦社会痛点,用幽默的脱口秀文化向大众传递“还是生活最幽默”的理念。通过脱口秀,大家在欢声笑语中达成共鸣、共情、共识,对社会的和谐稳定肯定有所裨益。从某种意义上说,本季脱口秀将外来形式与本土生活相互融合,成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新图鉴。

  有趣味更要有意义

  当然,脱口秀的玩笑肯定是有边界的,在观众、用户的“督促”下,几届《脱口秀大会》节目不断与社会主流价值之间寻求最大公约数。当然,无论是对节目还是对脱口秀演员来说,绝对做不到十全十美,无数观众的眼睛“总合”,自然是超乎寻常地雪亮,对瑕疵和问题的批评和非议也理所应当。实际上,这档节目也正是在监督、批评和建议中不断完善的。当然,让年轻人更轻松,让社会更宽容,依然应该是《脱口秀大会》的生存之本。生活不易,快乐难得,不仅有趣味而且有意义,正是脱口秀节目的价值所在。(尹鸿 作者系清华大学教授、文化与影视评论家)

【编辑:应永凤】
要闻回顾
+more
精彩图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