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头条 时评 新闻时政 华人生活 便民服务 文化旅游 中欧活动 视频

当前位置: 首页 > 欧洲

妇产科专家:流产是疫情下被忽视的女性健康问题

2021年05月17日 05:12 稿件来源:欧联网

【字体:↑ 大 ↓ 小
流产是疫情下被忽视的女性健康问题。
流产是疫情下被忽视的女性健康问题。

  欧联网5月17日电,据欧联社综合报道,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之际,与疫情无关的健康问题容易遭到忽略。最近,两位英国专家及其团队在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凸显了其中一个问题。

  据德国之声报道,这两位专家是华威大学(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昆比(Siobhan Quenby)教授和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库玛拉萨米(Arri Coomarasamy) 教授。他们以流产非小事为口号,呼吁人们关注失胎儿给妇女带来的痛苦,估计每年全球有2300万例意外流产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称,流产是怀孕期间失去婴儿的最常见原因。超过10%的妇女有过流产经历,而怀孕以流产结束的风险为15.3%。然而,即便在疫情之前,这个问题在医学界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昆比作为一名产科医生,她告诉德国之声,对流产研究的资助严重不足。她认为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更多的研究,才能让医生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帮助流产遭遇者。只有获得更多的资助,我们才能实际做到这点。

  昆比表示,如果不引起人们对流产问题严重性的关注,这是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她和库玛拉萨米着手写这一系列文章。他们研究了来自芬兰、挪威、瑞典、丹麦、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的案例和数据,资料涉及多达50多万名妇女。

  昆比也是英国汤米国家流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她说,流产会对一个人的心理产生重大影响,也会产生严重的长期健康问题。如果你曾多次流产,你在未来的怀孕中更有可能出现并发症。而且,你患心脏病、中风和血栓性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

  昆比表示,迄今仍有很多医护人员轻率地对待流产,至少在他们的病人只失去一个孩子的时候是这样。这种态度需要改变,在医学界,我们的传统是,你必须有三次流产经历才能去看专家。

  昆比正在倡导分级保健,也就是根据妇女的流产次数提供不同程度的保健支持,第一次流产后就应该得到医学建议,例如达到你理想体重、戒烟和戒酒,以及如果你有任何疾病都要做到管理良好。

  昆比说,目前第一次流产的妇女会觉得好像缺少关怀。女人们是如何长期忍受,这就好像一个人要发作三次心脏病才能去看医生一样。但你必须三次失去孩子,他们才会跟你说话。

  昆比和库马拉萨米还在研究中发现,黑人妇女发生流产的风险比白人妇女高43%。对此现象还没有最终结论性解释,昆比认为由多种原因造成。

  昆比说,我们知道,黑人群体更容易患糖尿病和高血压,在黑人孕妇中更常见。所以可想而知,这是她们流产遭遇更多的一个原因。

  但这位产科医生认为,不仅仅是纯粹的医疗因素在起作用。在英国,我们有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所以分娩是免费的。昆比说,在理论上,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医疗保健。但在现实中,黑人获得的医疗服务较少。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黑人妇女流产风险增加是一个由社会、心理、生理和遗传问题构成的复杂现象。

  在美国,一些研究表明,黑人妇女未能获得与白人妇女相同水平的医疗保健。2016年发表在《临床肿瘤学杂志》上的一项针对美国两个州3000多名妇女的研究发现,黑人妇女从医生那里得到预防乳腺癌的基因测试的建议要少得多。

  除了同行评议的研究之外,还有无数黑人妇女案例表明,她们认为在就医时没有被认真对待或受到尊重。这些情况很可能也是她们获得医疗保健较少、流产风险增高的原因。

  心理健康支持是治疗流产患者的一个重要部分。昆比发现流产病人最常见的问题是重度悲伤,这可能会变成焦虑症或抑郁症。

  昆比表示,一次流产可能让妇女在九个月后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几率增加20%,哪怕仅仅怀孕一两个月,也并不意味着你没有梦想孩子。流产发生之后,你失去了对未来的所有希望和梦想。流产也会导致伴侣关系破裂,因为这种悲痛可能让彼此无法交流。

  在许多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医院,妇女怀孕期间生病时,伴侣被禁止前往探望。我们遭遇过最可怕的噩梦,丈夫在停车场等待,妻子却在病房流产了。昆比说,一些女人无法走回丈夫身边去告诉这个不幸的事情,就让医护人员代劳。然后丈夫在停车场哭泣,妻子在病房里哭泣。

  所幸的是,英国的限制正在放宽,许多医院又允许伴侣们前来陪伴。昆比说,这样医生给出建议和支持也更容易,因为许多妇女心神不宁,不能专心听医生说话。在过去的几周里,我们允许丈夫前来陪伴,一切都变得如此简单。丈夫坐在那里,握着妻子的手,一切都容易应付。

  这位产科医生说,流产影响伴侣双方。如果你只治疗女人,那么你就只治疗了一半。我没有意识到伴侣的陪伴有多么必要。(赵曦)

【编辑:黄菁】
要闻回顾
+more
精彩图片
+more